
體育營銷成功能否復制
英利在世界杯的一炮而紅讓眾多企業(yè)開始眼熱,然而,近日有業(yè)內人士分析道,體育營銷,燒錢者占70%,并非所有企業(yè)都適合英利的路子。
上述業(yè)內人士介紹,世界頂級賽事的贊助商,通常都是全球品牌的跨國公司,他們能夠利用贊助便利,在全球范圍內提升銷售業(yè)績。“假如一個只在國內做市場的中國本土公司,同樣贊助世界杯,可能影響范圍只有一個國家。這樣一來,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就打了折扣,而購買舞臺的價格卻不會因此而減少。”
該業(yè)內人士解釋稱,除去體育用品等與體育項目有非常直接相關性的產品,近幾年試圖搭乘體育營銷這班車的行業(yè)越來越多。“假如你是電腦公司或者賣石油的,如何建立與世界杯的相關性去創(chuàng)造價值,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CEO張慶也認同了這一觀點。“由于贊助世界杯資金投入巨大,往往企業(yè)在贊助了世界杯后,這一項目就占據(jù)了當年營銷費用的大部分比重,從資金、物力、推廣主線都要圍繞著世界杯來進行,但結果卻不一定盡如人意。”他說,“贊助的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對世界杯的贊助必須保證賽事針對的目標消費群體與企業(yè)品牌定位、產品特性相符。如果企業(yè)產品目標市場為老年群體,就很難起到營銷效果。”
張慶同時提到,通常情況,體育營銷資金周期很長,但收益滯后。“體育贊助不可能立竿見影。企業(yè)在取得贊助資格之后,必須經過廣告宣傳、后續(xù)推廣才能逐步顯效。”他說,“而且體育贊助只能解決溝通方面的問題,與運動沒有關聯(lián)的領域,贊助只能作為一個溝通手段。一家成熟的企業(yè),應該準備好風控預案,一旦有不利于自己的情況發(fā)生,可以主動應對。”
對此,曾瀞儀回應道,體育營銷是一種投資,和股票、期貨一樣,都是存在風險的。“我們只能先盡力去做,如果最后評估結果覺得這錢花得值,就會繼續(xù)做,反之則不做。評估很重要。”
曾瀞儀說,為了把風險控制到最低,英利提前做了多種預案,其中包括一系列配合世界杯的產品推廣活動以及贊助合同簽訂時,與FIFA的交涉。“比如說FIFA希望我們一次性付清贊助款,但是這對公司是有很大風險的。為了保護英利的權益,我們最后和FIFA商定,贊助款項半年一付,賽前付清。”
對于現(xiàn)在一窩蜂的體育營銷熱潮,張慶建議道,若想把體育營銷的能力發(fā)揮到最大,就不要僅僅把體育營銷理解為贊助。
“有些企業(yè)以‘投廣告’的思維搞體育贊助,以為拿出資金贊助比賽,在場上立塊廣告牌或拉個橫幅就可以坐享其成。像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幾家參與贊助的中國企業(yè)就是如此。”他說,“但這樣的營銷除了當時與觀眾混個臉熟外,并無多大的實質意義。”
張慶解釋,體育營銷是一個復雜的體系,而體育贊助只是其中一種運作形式,或者說是一個工具。“體育營銷作用的發(fā)揮離不開體育贊助,但卻不完全依賴于體育贊助。在西方成熟的體育營銷運作模式中,一般企業(yè)要花數(shù)倍于贊助的費用,用以廣告投放、公關活動來擴大影響力,從而達到資源整合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