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物極則反,當一樣事物達到其頂峰時就要面對隨之而來的下坡,而新能源補貼同樣如此。在今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開始退坡,相對過去的政策性扶“貧”,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意味著這一行業(yè)的政策推動力開始減弱,在其身上附帶的各種光環(huán)也逐漸變淡,開始顯現其本質面孔。
當然,對于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及其市場環(huán)境來看,新能源汽車補貼并不會一夜取消,畢竟技術不成熟所帶來的高成本及市場配套和接納性,依舊是新能源汽車行業(yè)需要突破的重點,此時取消補貼,顯然是把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童扼殺在搖籃里。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已到成熟之時,政策性扶持正式離場,新能源汽車又在扮演什么角色?
新能源車并不是燃油車的替代品
當新能源車大張旗鼓地進入市場時,很多人都覺得新能源車將替代燃油車成為未來的汽車市場主力軍。這種想法源于各種扶持政策和車企推行新能源車的極大熱情。但大家又是否有想過,其實新能源車并非洪水猛獸,并不是逼迫燃油車退幕的強硬勢力。其實回顧新能源汽車發(fā)展歷程,最簡單直接的表現源于市場銷量,今年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7萬輛和8.5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2.1%和15.8%。1-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9.9萬輛和79.3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1.6%和32%。
從市場環(huán)境上來看,新能源汽車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大幅度的銷量提升為新能源汽車持續(xù)造勢。但如果去細化新能源汽車銷量表現,其實不難發(fā)現,這接近80萬的產銷量還比不上兩款熱銷燃油車的銷量總和,再加上各種銷量水分,例如汽車服務業(yè)燃油車更替電動車,可謂是大比例占據新能源汽車銷量。所以新能源汽車市場激增是事實,但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猛烈,因為新能源的本意并不在逼退燃油車,而在通過另一種方式豐盈我們生活。
新能源汽車改變的是生活方式而非行業(yè)本質
說到新能源車,肯定脫離不了環(huán)保、節(jié)能等標簽,但如果通過生活方式來定義新能源車呢?它又是附帶什么標簽?以電動車為例,其本身的產品優(yōu)勢在于出行成本低,相比燃油車來說,在成本支出方面有著巨大的優(yōu)勢,與此同時,基于電動車本身的驅動形式,在前半段動力輸出方面同樣有著燃油車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但相對的,電動車的缺點也同樣明顯,如充電時間長、速度越高電力消耗越快,尤其是在高速行駛時,電動車的能耗問題可能會成為硬傷。
但如果你深入探究,你會發(fā)現電動車其實在彌補著燃油車的各方面缺點,如出行成本和動力需求方面,相比之下,電動車更適合城市短距離出行,但當太多人盯著電動車的缺點時,卻忽略了電動車的優(yōu)勢和其原本的產品初衷。試想一下,如果電動車推出時,其定勢方向是要滿足小范圍出行需求,這是否非常迎合電動車的產品表現,例如城市出行剛需,既解決車牌限制,同時又滿足能耗需求,又或者是當家里需要第二輛車來細化出行需求時,電動車是否顯得更為合適,甚至可以說是目前最合適的城市用車。所以新能源汽車的到來,其初衷并不在于推翻現有的燃油車市場,更多的是在豐盈消費者的出行結構,新能源車并非洪水猛獸,只是在某層面上令市場形成消費錯覺,例如政策性扶持。
政策性扶持僅為發(fā)展導向
新能源汽車最強大的優(yōu)勢莫過于政策性扶持,新能源牌解決車牌問題,補貼政策帶動車企研發(fā)熱情,同時也降低車價,降低前期因為技術不成熟而帶來的車價高企問題,同時也平攤了研發(fā)成本,從技術到市場,扶持政策都有著不可忽略的推動作用。但也正是這種全面性的扶持政策,讓消費者乃至整個行業(yè)市場都認為新能源汽車將覆蓋燃油車成為最大的汽車產品,因為牌照限制加上愈加嚴謹的排放限制,給人一種燃油車市場要被擠壓消滅的錯覺。實際上,無論是從現有市場還是未來發(fā)展趨勢,燃油車市場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及就業(yè)崗位也并不是一朝一夕說要替代就能替代的,只是在強制性限制和明顯的扶持傾向的對比下,突顯出燃油車明顯的市場劣勢,但終有一日,新能源補貼也會離場,這兩者間的優(yōu)勢差距就會得到平衡。
當新能源補貼政策完全取消時,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定向將完全顯現,而目前的補貼政策主要作用在于維系新能源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刺激車企去進一步完善新能源車技術,讓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盡早成熟,充當一個可靠的代步角色。到了那時候,續(xù)航其實并不是市場判定新能源汽車好壞的重點,而是基于生活出行需求來定義一款新能源汽車是否適合自己的需求,就好比你現在買燃油車追求不同層面車型所帶來的動力或油耗,而新能源車則追求出行半徑,細化出行的需求,這兩者是并不存在沖突。新能源汽車更多的是在豐富你的生活,更精細化地去管理你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