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再主要回歸到晶硅這個體系,看看多晶和單晶給出市場預測。從2010年開始預測到2017年,基本上多晶組件產(chǎn)出量依然保持70%左右,到2017年,單晶份額可能會從30%上升到35%。
多晶在2012年在行業(yè)里面大部分都是G5,在2013年的時候G6所占市場份額比例越來越大,從G5到G6產(chǎn)能的提升非常明顯可以從6.9%提升到10.3%。2014年多晶鑄錠爐型來說慢慢從G5到G6到G7。協(xié)鑫會把將近10的爐子改成G7,明年會把G7份額和比例繼續(xù)提高。
大家一直所多晶和單晶一直在比誰會是主流,我覺得這個沒有意義。那我們就來看看多晶到底未來會做什么事情。這里給出單晶和多晶關于效率分布的計算。這里以組件輸出功率的相對值來做一個對比。
在組件段有了面積差能,在風能面積上多晶面積多了1.8%的面積輸出,光衰單晶給到2-2.5%的變化,多晶給到1%左右,如果單晶持有扣除面積損失、封裝損失、光衰的話,最終的組件效率是18.25%左右。我們認為如果目前單晶結構和電池工藝不朝著像20%的效率去轉,在目前組件段,它的效率輸出是不如多晶的效率。
N型的單晶硅片從潛力上來講是未來的方向。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N型雖然潛力很高,但是目前硅片尺寸還是以6寸為主,電池成本過高,所以在未來我們做鑄錠,希望用鑄錠工藝做成N型類單晶的硅片。
提到成本和效率,又回到多晶目前的發(fā)展瓶頸,很多人說單晶成本下降很快多晶未來發(fā)展的勢頭會差一點,我也把自己的思路理了一下,總結以下四點討論這個問題。
第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所有高效的電池工藝都是基于單晶,多晶電池工藝并不是很多,研究也比較少。
第二點,金剛線切割帶來的表面制絨工藝的突破,這個瓶頸如果突破的話,多晶切片金剛線切割就會大規(guī)模生產(chǎn),推向市場。
第三點是類單晶的技術突破,中間一類片的效率分布廣,另外外觀接受度有問題,二、三類片的效率需要進一步提升。
第四點,硅片下降的成本空間也受到了客觀條件的約束,前面講到金剛線在多晶切割方面沒有大規(guī)模的導入,所以也導致用于這種切割工藝的產(chǎn)量產(chǎn)能沒有辦法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再有就是裝料量,把裝料量從1.2噸提高到1.6噸,它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安全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