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國外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已經逐步向以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為重點過渡,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創(chuàng)新是國外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支撐,如何進一步促進金融對可再生能源行業(yè)的支撐?目前有哪些新的模式值得中國借鑒學習?
里夫金:金融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需要政府支持。還記得歐盟成天哭窮吧?那都是騙人的鬼話。去年歐盟在基礎建設上投下了7800億歐元,修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路和橋,便利了石油、煤炭巨頭們。想想我們從這筆浪費在舊設備的錢中抽出四分之一投資新能源領域,將會創(chuàng)造出多少工作???
我的智庫里有最好的經濟學家構建投資藍圖,量化投資回報率,從而引起銀行、私募基金和其他金融機構對投資新能源的極大興趣。關于投資模式有很多選擇。1932年,羅斯福政府通過發(fā)行債券的方式鼓勵農民成立電力合作社,順利完成了給農村通電的任務。所有債券也被全數償還。所以,由政府發(fā)起,金融行業(yè)跟進的模式還是符合長期目標的。
記者:一些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國家,比如德國,也遇到了一些現實困難,比如因為可再生能源占比較高而帶來的調峰問題、電網穩(wěn)定運行問題,尤其是電價上漲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工商業(yè)用戶和居民的不滿,您怎么看待這一現象?您認為可再生能源在經濟性上還需要多少年才能和傳統(tǒng)能源直接競爭?
里夫金:我為歐盟制訂了發(fā)展新能源計劃,德國正在積極實施中。我給德國的表現打B-,因為他們沒有領會我的意思。雖然分數不算高,但已經是歐洲國家中的最高分了。
我告訴他們要可持續(xù)發(fā)展新能源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政府推行電力收購制度,這樣民眾就不用承擔電費上漲壓力。這點中國做的很好。2)將每個建筑變成一個小型“發(fā)電廠”,鼓勵人們生產能源而不只是消費它。這點德國做的不錯。3)將能源以氫氣形式儲存。德國投了5億歐元建造設備,卻沒有很好實施。這部分是因為天氣原因,德國正在積極想辦法解決。4)將智能電表裝在電網上,實現輸電過程數據化。這點德國沒有做,結果發(fā)電廠搶著把“綠色能源”輸入電網,造成大量電力流失。
另外,電力公司將政府補貼反加到民眾身上,才導致零售電價上漲,其實電價整體是下降的。即便零售價上漲,也只是小幅度的,我們并沒有看到有人上街游行,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