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方面的進展也標示出階躍變化——尤其是中美達成的相當于全世界總量40%的減排協(xié)議,中國史無前例的承諾到2030年其電力產出的20%來自零碳資源。單只這一項決議就需要在短短15年內新增等同于整個美國電網發(fā)電能力規(guī)模的可再生能源與核電資產。能源系統(tǒng)模式依舊?我不這樣認為。
在印度,新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強勢做出支持可再生能源的聲明——宣布了在2022年取得100吉瓦太陽能裝機能力的目標。法國加入了發(fā)達國家的多數陣營,聲明該國不再對燃煤火電廠提供開發(fā)融資或出口信貸。此舉將德國推上了環(huán)境議題抗議的最前線。
但是燃煤發(fā)電退出舞臺仍然來日方長。印度新總理在支持清潔能源之外還明確了該國將啟動建設燃煤電站的重大項目。本月初在巴西,天然氣與燃煤電廠開發(fā)者們獨享了3,340兆瓦裝機能力的拍賣,為該國近期涌現的風電和太陽能發(fā)電裝機配備調峰電源。泰國本土由于地方的反對不能建設燃煤電站,但是該國已經接近完成在老撾的3.7吉瓦燃煤電站裝機。中國在繼續(xù)建設新的電站,但是也在加快城郊高污染電站的退出,到2030年則會直接拆除這些電站。
2014年是化石燃料撤資和“碳泡沫”破裂的一年。11月,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稱他已經要求調查化石燃料公司對金融穩(wěn)定的風險。碳預算方面的考慮也極大影響了國際氣候談判的軌跡。在利馬的第20次締約方會議(COP20)上,很多討論都是關于采用到2050年50%甚至100%的碳減排目標。這些建議沒有受到譏笑的事實本身就代表著一個重大變化。能源行業(yè)由來已久的正統(tǒng)觀念是世界經濟健康度與能源行業(yè)的碳排放同義。2014年則是見證了兩者不可避免地分道揚鑣的一年。
變數是我在一月份沒有預測到真正沖擊市場的事件。2014最重大的地緣政治事件是烏克蘭的動亂,克里米亞和操俄語的東部省份的不穩(wěn)定局勢,以及由此而生的對歐洲與其它地區(qū)能源安全的急切關注成為壓倒一切的優(yōu)先問題。
2014年第二個變數是六月中旬以來超過40%的油價下跌。與主流評論相反,這些情況對清潔能源的近期影響相對微弱。60美元的油價對于電動汽車銷售或者生物燃料來說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大多數可再生能源投資都在電力系統(tǒng)的發(fā)電方面,所以他們的競爭對手是天然氣,而非石油。油氣價格之間的聯(lián)系很復雜。在美國以外,天然氣價格通常與石油掛鉤,所以會受到影響。但是,由于大多數投資者預期石油價格隨著過剩的產能被擠壓出局會很快再次上升,所以下跌的油價損害清潔能源需求的前景尚不清晰。在美國,關閉傳統(tǒng)油井減少了與之相關的天然氣產出,這可能甚至驅動天然氣價格上漲,而非下跌。
總之,2014是名副其實的“破冰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