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guī)范終端是關鍵
現實情況是目前生產單晶硅產品的企業(yè)只有五六家,而生產多晶硅產品的企業(yè)有上百家。為何如此?
首先是一些太陽能領域人士不清楚單晶硅和多晶硅的區(qū)別,業(yè)內普遍認為標準的單晶硅片賣價高于多晶硅片20%左右。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振國告訴記者,三年前單晶硅產品的非硅成本為每瓦0.20至0.25美元,而多晶硅片非硅生產成本為每瓦0.17至0.18美元。目前這一差距正在慢慢縮小。隆基稱單晶非硅成本為每瓦0.11美元,而平均多晶成本為每瓦約為0.10美元。
“事實上,隨著單晶硅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們在采用金剛線切割與連續(xù)加料提拉法后,單晶硅與多晶硅片的非硅成本價差在不斷縮小,加之單晶硅高效組件還可以大幅降低平衡系統的成本,這些都將節(jié)省系統安裝成本。而多晶硅制造成本的下降空間卻極為有限。”鐘寶申對記者表示,之所以認為單晶硅片價格高,一是投機者多,新加入的投資者并不知道不同類型組件的價格,二是個別單晶硅企業(yè)人為哄抬單晶片價格。
其次,“在光伏電站項目進行設備采購招標時,來參加的都是多晶硅企業(yè),鮮見單晶硅企業(yè)身影。”長江證券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yè)分析師張垚對記者說。
之所以出現上述招標現場看不到單晶硅企業(yè),是因為在產品供應上,由于單晶硅片技術工藝要求高、生產時間長,投資者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自然選擇10天左右就可滿足建設商要求的多晶硅企業(yè)。
不管哪種原因,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沒有消費終端的應用標準。“正因為我國終端沒有國外高標準的統一驗收標準,加之無論什么項目最終都能通過驗收,這就使得很多投資者選擇成本最低的標準來建設光伏電站項目,進而導致目前我國光伏電站建設質量良莠不齊,亂象叢生。”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光電建筑設計分院院長肖斌對記者說。
業(yè)內人士一致呼吁,目前亟需加快光伏電站終端應用標準建設。制造端可以完全放開,但在光伏電站運維方面,工信部等相關部門一定要制定一套標準,并給出技術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