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中盛新能源從中盛光電集團獨立出來,在很大程度上標志著中盛新能源將徹底退出光伏產業(yè)鏈的上游制造,而專注于產業(yè)鏈下游—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如今,這位出身中文系的CEO正積極籌劃著公司的融資事宜。“對于我來說,很多事情也是邊學邊干,但是做光伏產業(yè)鏈的下游是輕資產,要想把市場做大,必須要上市。”佘海峰表示,“中盛新能源已啟動在美國的上市進程。”
轉型:一拍慢一拍快
在今年4月份剛剛完成一輪3000萬-3500萬美元融資的中盛新能源,已經明確明年在美國上市的目標。為什么中盛新能源依舊選擇鎖定美國的資本市場?
“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概念股和對太陽能股票的信心正在復蘇,吸引力越來越高。而且在美國資本市場的投資入是比較專業(yè)的,他們看了那么多年與太陽能有關的股票,越來越專業(yè)。”佘海峰坦言,“像我們公司這樣一個概念或者我們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可能會更受歡迎。”
佘海峰舉例指出,像英利和S1““Ci-ty的市盈率和市值是多少,英利全球每年的銷售量是S1““City的約5倍,但是它的市值只有S1““City的1/10,這就是制造企業(yè)跟做下游的整體智能化解決方案企業(yè)的價值所在。
之所以需要密集融資,佘海峰正是在為中盛新能源的第二次轉型鋪路。首先是希望在未來花5年的時間做成全球智能化電站解決方案的領軍企業(yè)。前一段時間篩選了12個國家,我們迅速占領了這12個國家的市場,去設立子公司,去開發(fā)電站。其次是希望我們的技術解決方案也是全球最好的。“這是我一直以來堅信的觀點,任何商業(yè)模式必須是以技術作為支撐,如果只講商業(yè)而沒有技術的話,這種商業(yè)模式很快就會死掉。還有就是整體解決方案,端到端的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中盛在成立之初與絕大部分國內的光伏制造企業(yè)沒有任何區(qū)別,就是一個純粹的光伏組件供應商,而且是跟在大企業(yè)后邊亦步亦趨,當時尚德做什么我們就跟著做什么。”
佘海峰講述道:“但是我們沒有趕上2006年、2007年的那一波IPO大潮。我記得當年我們剛剛啟動上市,在一個禮拜時間里就遇到了金融危機,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席卷而來,導致我們這一步沒趕上,差了這一步就沒有從資本市場上拿到大錢。”而正是這慢一步逼得中盛不得不在2008年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