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過去了,這筆舊款仍未注入企業(yè),新的補貼缺口卻在同步擴大。原本是為呵護行業(yè)成長、為企業(yè)減負而生的可再生能源補貼,正以一種另類的方式,成為企業(yè)的負擔。
多家新能源企業(y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致表示,在經濟增長深度調整、風電上網(wǎng)電價將下調等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多重刺激下,動輒數(shù)十億的補貼“白條”,已開始對企業(yè)的正常經營形成負面影響。更為尷尬的是,關于如何解決可再生能源拖欠的問題,國家主管部門至今沒有給出明確的路線圖,更無時間表。
寅吃卯糧
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的資金來源為全國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后者始征于2006年,當時的標準是每度電2厘錢。此后,發(fā)改委于2009年11月、2012年年初、2013年9月三次上調征收標準。目前的標準是每度電1.5分錢。7年間,上漲6.5倍。
但由于近年來可再生能源電量增速遠高于全社會用電量增速,且電價附加征收標準調整周期相對較長,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長期存在“寅吃卯糧”的現(xiàn)象,并以滾雪球的方式形成了補貼缺口。
據(jù)記者了解,除了2012年之前的107億,2012年度、2013年度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分別為20億元和50億元左右,而在2014年補貼資金略有盈余的前提下,預計今年底全國補貼資金缺口累計仍將超過140億元。
在2012年之前的107億未結算補貼欠款中,五大發(fā)電集團下屬的主要新能源公司是“重災區(qū)”,應付未付的補貼總額約為60億元。如果按照目前長期貸款6.55%的基準利率測算,上述補貼欠款每年給可再生能源行業(yè)增加的財務費用可達7億元左右。
記者了解到,截至2014年10月,龍源電力遭拖欠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累計已達41億,其中2012年之前的有19億左右。
龍源電力并非孤例。華能新能源一位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截至目前,該公司可再生能源補貼欠款累計超過20億元,其中2012年之前的欠款約12億。大唐新能源一位負責人亦告訴記者,2010年10月至今年10月,該公司可再生能源補貼欠款累計已達26.5億元。
然而,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拖欠的消極效應遠不止于增加公司財務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