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慣印度飯菜
盡管在印度半年的工作“比較順暢”,但初來咋到,這個生長在中國的南方人難免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難。張涵告訴記者,一開始,感覺印度人不大好相處,甚至略帶“敵意”,但“破冰”之后,雙方的溝通和工作開展順暢了許多。
好在,“針對技術進步和質量提高方面的建議,他們一般都比較認同。因為印度當前在光伏行業(yè)的技術水平較低。”
而在其他業(yè)務場合,為避免繁復的手續(xù),有時需要施以“小費”才能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效率。
其實,最讓張涵不適應的莫過于印度的飯菜了。印度生活水平普遍較低,尤其是印度飲食文化和中國差別很大。對張涵來說,吃印度飯菜簡直是對味蕾的極大挑戰(zhàn),“都過了半年了,還是吃不慣,一般是自己動手燒我們中國味兒的飯菜。”
張涵愛好吉他,出門在外常常隨身攜帶一把吉他。在印度自然不例外。閑余時分,輕輕撥動琴弦,異國他鄉(xiāng)的孤單和煩勞頓時煙霄云散。
經歷過為某個技術方案的突破持續(xù)熬夜的奮進;經歷過為能控制好產品質量走南闖北的艱辛;此時此刻正在體驗著背井離鄉(xiāng)的滋味……張涵的工作似乎總是充滿挑戰(zhàn)。以張涵不屈的性格和主觀能動的做派,相信他的收獲更是成幾何倍增長的。
他謙遜地表示,“這些經歷給自己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財富。但還需要不斷學習,才能穩(wěn)步成長。”
今年年初,A公司的CFO曾做過表態(tài),“我們有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和銷售渠道,可以與OEM工廠形成戰(zhàn)略共贏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使我們相互信任和注重長遠利益。“
這中間,自然離不開張涵和他的團隊的努力。張涵的下一步棋是繼續(xù)推動更規(guī)范化的代工廠管理工作。
盡管A公司并不看重國內市場,但張涵相信今后不無機會,因為前景廣闊。但在此之前,國內光伏行業(yè)還需走一段漫漫發(fā)展長路。
“目前國內的項目基本上是靠補貼才有的賺,但補貼不均,很難快速擴大市場。目前補貼的是發(fā)電系統(tǒng)部分,就是補貼終端客戶,終端客戶拿到補貼并不一定和前端材料加工商共享,前端材料加工的成本很難往下降。”
在張涵看來,目前光伏企業(yè)的重心在降本,而不是提高效率。“在較落后和發(fā)展中國家沒有大批量使用光伏產品前,產能是過剩的。如果不降低成本,企業(yè)的利潤依然不是很樂觀。除非突然有一天,發(fā)展中國家以及非洲的一些國家提倡大量使用光伏產品。這樣,需求會大大增加,產品之間的競爭也會加強,就要求我們多從提高效率方面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