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轉型者已迎來春天
反觀其他的一線光伏小伙伴們,路走的似乎沒有英利這么險。
2013年晶科(NYSE:JKS)、阿特斯(NYSE:CSIQ)開始扭虧為盈,天合光能(NYSE:TSL)、晶澳(NYSE:JASO)大幅減虧。
市場也給出了回應,截至2014年3月30日上午10點,英利市值6.81億美元,天合9.57億美元,阿特斯市值13.83億美元。英利目前是三家一線組件制造企業(yè)中市值最低的一家。
反觀英利,它選擇的是全產業(yè)鏈模式。英利除了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制造商外,也是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產商。隨著光伏產品價格迅速下跌,加之設備折舊,擁有龐大制造資產的英利面臨的壓力也是最大的。
對比來看,阿特斯則是制造資產最輕的,組件產能最大,電池片遞減,硅片再遞減,不介入多晶硅,這樣的“倒三角”模式。阿特斯創(chuàng)始人瞿曉鏵想把阿特斯做成一家光伏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而并非單純的組件制造商。因此在多晶硅最火的時候,瞿耐住寂寞沒有進入上游,專注在下游組件銷售、電站EPC和項目開發(fā)。
瞿曉鏵的邏輯是,在一個產能充分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中,單家企業(yè)做全產業(yè)鏈不是成本降低的最好辦法,一定的產業(yè)分工、各家把自己所在產業(yè)環(huán)節(jié)做大做好,反而是整個產業(yè)降低成本的最好辦法。
英利和阿特斯的兩種模式,不在特定的市場環(huán)境下,無法妄下論斷孰是孰非。
但在市場低谷期時,阿特斯獲得的是,更少的負擔以及更快的轉型速度。阿特斯整體解決方案在總營收的占比,已經從2012年的11%提升至2013年的28%。
其實在全行業(yè)好轉下,這些小伙伴們也控制不住產能擴張的沖動。
晶澳計劃將光伏電池與組件產能均擴展至2.8GW。阿特斯計劃2014年光伏組件產能擴展至3GW。晶澳首席執(zhí)行官靳保芳表示,在擴展業(yè)務版圖的同時,公司還要維持住一個審慎的資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