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險之舉——率先進軍電站
所以盡管自認穩(wěn)健派,但瞿曉鏵并不是一個保守的人。“看準的事情還是會去冒險的。”前提是一定要研究分析的很透徹。“如果一個事情你看不懂,只是別人在做,就好像你不做這個事情就是傻瓜一樣,那個時候做通常就是壞事。所以我會希望把一個事情真的弄懂了,理解了,自己覺得有把握了,做的時候不會保守。”
2009年,瞿曉鏵就是以這樣的思路實現(xiàn)了彎道超車。2009年之前,作為光伏電池上游的主要原材料,多晶硅價格走出了一條陡峭的上升直線,尤其是在2008年,多晶硅價格曾一度達到500美元/公斤,暴利吸引多數(shù)光伏企業(yè)紛紛上馬多晶硅項目,如英利2008年成立六九硅業(yè),涉足多晶硅產品,賽維LDK則在2007年就已經開始布局多晶硅生產,龍頭老大尚德雖然沒有自建多晶硅生產線,但與美國MEMC簽訂了長達十年的多晶硅協(xié)議,供貨價100美元/公斤。
在原料壓力面前,瞿曉鏵挺住了,經營思維奉行“卓爾不同”的阿特斯和擁硅為王的光伏企業(yè)同行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進軍下游光伏電站,于2009年6月在加拿大成立了一家子公司,用于運營加拿大的下游電站項目。
這一策略幫助阿特斯在光伏行業(yè)進入下行周期時成功反殺。“現(xiàn)在大家都說這一輪比較慘的企業(yè)很多都是擁硅為王,在前端制造業(yè)投入了太多的資金,最后在行業(yè)形勢不好的時候,資金非常緊張,成為好幾個企業(yè)轉不過圈的一個重大原因,而阿特斯是輕資產。”
但這都是時隔多年后終被驗證的正確,2009年瞿曉鏵決定進軍光伏電站下游,穩(wěn)健派的這一冒險之舉當時并沒有贏得分析師認可。
比起上馬多晶硅項目的同行,阿特斯是幸運的,但這份幸運得來也十分不易。“我在加拿大電站業(yè)務中投了3個多億的美金,才在去年二季度開始看到回報,說起來不比他們在多晶硅項目上的投資少。”瞿曉鏵說。
加拿大電站項目的延期也頗讓張含冰捏了一把冷汗。原本預計2011年就可以完成售賣的電站受審批、環(huán)評、并網、施工等各方面因素影響,直到2013年7月才以0.5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億元)售賣給橫加公司(TransCanadaCorporation),結束了第一個電站項目。
阿特斯與橫加公司一共簽訂了總價約27.4億元、總量86兆瓦的9個太陽能電站項目,截至2013年底,阿特斯在加拿大完成了6個電站項目的交割,裝機容量總計77.6兆瓦,全球的項目儲備已經超過1GW。隨著加拿大電站項目陸續(xù)實現(xiàn)售賣,公司預計2014年全年凈營收約為27億美元—29億美元,同時大約有50%的收入將會來自于其整體解決方案業(yè)務。
阿特斯率先做出的轉型示范給了其他企業(yè)信心,光伏寒冬中,不少光伏制造商選擇向下游電站拓展,阿特斯模式成功引領了中國光伏企業(yè)轉型風潮。